10月31日,第三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2025)在海南三亚顺利闭幕。这场以“聚创深海 共绘新篇”为主题的盛会汇聚400余名中外来宾,共话深海科技创新,共商蓝色经济发展大计。
第三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2025)现场。
国际共识深度凝聚:从规模扩大到体系构建
从首届18个国家170家机构初聚,到本届25个国家250余家机构参会,随着“朋友圈”越来越广,论坛的行业吸引力、影响力逐年提升,国际合作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
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罗尼·格鲁德(Ronnie N. GLUD)在论坛主旨报告中分享来自深渊海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备受各方来宾关注。
“过去三年,我们与中国合作成果丰硕,未来将继续联合科考,实现更多目标。”新西兰地球科学研究院资深海洋科学家Daniel Leduc在全球海斗深渊生物地质环境国际会议上说。
印度尼西亚海洋资源与渔业部海洋空间管理总局海洋资源司司长弗里斯塔·约哈尼塔(Frista Yorhanita)为开幕式致辞。
印度尼西亚海洋资源与渔业部海洋空间管理总局海洋资源司司长弗里斯塔·约哈尼塔(Frista Yorhanita)介绍,印尼正积极研发海洋基础设施系统,希望借助论坛与更多国家在海洋技术和政策方面开展合作,共同促进海洋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开幕式发布《聚力深海大科学研究,推进全球深渊探索共识》。
论坛发布《聚力深海大科学研究,推进全球深渊探索共识》,提出建立全球深渊科学研究中心、构建“共商共建共享”新机制等核心内容,为探索深海未知领域提供重要指引。
深海智能装备技术分论坛暨第一届水声传感器论坛发布《中国-黑海周边国家特种船舶学术联盟倡议》。
深海智能装备技术分论坛暨第一届水声传感器分论坛发布《中国-黑海周边国家特种船舶学术联盟倡议》,呼吁相关国家、地区围绕绿色动力、极地航行、智能无人、特种作业与航行安全等关键技术,共建联合实验室与创新中心,协同开展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特种船舶领域的科技进步。
产学研用协同并进:从平台搭建到生态成型
“十五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本届论坛正是贯彻落实这一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从“聚焦深海”“聚智深海”到“聚创深海”,三届主题演变折射出海南自贸港深海科技发展战略的持续升级。
论坛举办水下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仪式。
论坛期间,除了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海洋工程设计大赛、深海先进技术及装备成果展,还首次举办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正式成立水下机器人产业联盟,举行深海科技创投基金签约仪式,开展科技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沙龙探讨定制化海洋金融方案。论坛致力于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深海科技创新生态,助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场。
论坛举办深海科技创投基金签约仪式。
孩子们在参观深海先进技术及装备成果展。
刚完成北极深潜任务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夏桂华教授团队博士生李冰,马不停蹄赶到论坛现场,与瓦尔纳技术大学教授伊列娃·加林娜(Ilieva Galina)等专家学者就深海智能装备技术的最新应用展开密集交流。他感叹:“专家们分享的前沿成果拓宽了国际视野,让我对科研之路充满信心。”
作为论坛的“老朋友”,海南声科深蓝海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邢建新同样获益良多。他透露,自2023年落地的崖州湾科技城以来,该公司借助历届论坛契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达成相关合作,年产值从百万跃升至千万,办公面积也从几百平米增至三千平米。
据了解,目前崖州湾科技城已聚集了20余家涉海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和1500余家涉海科技企业,成为我国深海科技产学研协同的重要平台。
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谢京表示,海南正在加大海洋的应用场景开放,加大科技专项支持,诚邀有志于深海创新创业的科研人员落户海南,共同培育深海科技新赛道。
AI赋能深海:从技术突破到文脉传承
从探讨AI在深海探测中的应用,到培育深海技术与AI融合新赛道,论坛的3年发展脉络,清晰记录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深海科技深度融合的演进路径。
本届论坛新增“深海智能装备技术”“面向海洋环境感知与探测的人工智能技术”等议题,推动人工智能与深海科技的深度融合成为行业发展共识。同时,“深海生物资源系统开发与价值创造”“全球海斗深渊生物地质环境”等议题,促进生物学、人工智能辅助开发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助力构建自主可控的深海生物技术与蓝色经济产业链。
海洋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分论坛上,现场观众与参会嘉宾热烈交流。
AI+考古应用是本届论坛亮点之一。在海洋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分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60余名专家学者探讨人工智能、数字化和机器人技术为深海考古带来革命性突破。
广州欧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文物保护与考古中心总监张文金说,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考古学的工作范式。无人机搭载AI芯片实现文物信息的快速提取,考古大数据中心推动研究从个人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知识图谱、元宇宙等技术让专业考古知识以生动方式走向公众。
“没有深海科技,就没有深海考古。”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介绍,2023年至2024年,中国水下考古队使用“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从约1500米深的海底对两艘明代沉船进行考古调查,并提取出大量文物,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AI技术成为连接古今的重要桥梁。借助人工智能,沉睡南海的“老物件”不仅得以重见天日,还通过数字展览、文创产品、文物表情包等创新形式走进公众生活,讲述契合时代语境的“新故事”。据悉,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已研发逾150种深海主题文创产品,累计收到60余家驻外使领馆的订单,实现了教育价值与文化传播的完美结合。
海南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海南正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沉睡的历史‘活起来’,让民间文化‘传下去’,让海南形象‘亮起来’。”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二级调研员赖增福说。
论坛虽闭幕,创新不止步。当前,海南正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深海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国际合作的“桥头堡”、文明互鉴的“连心桥”,书写“十五五”新征程上谱写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上一篇: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下一篇:返回列表